亚洲资本网 > 栏目首页 > 商店 > 正文
教案数学
2023-08-19 12:32:21来源: 互联网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教案数学,希望能帮助大家!如果这16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教案数学相关的文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篇1:数学左右教案

目标:

1、感知左、右,能以自身为中心进行区分。

2、初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尝试做出迅速的判断和反应。

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几何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圆形、正方形)、手势图人手一份。

过程:

1、以自我为中心区分左右。

(1)说说自己的左手和右手。

师: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一项新的本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学得很好。你们有信心吗?

师:请举起手说:“我最棒!”

师:请把手举得高高的,想想你举的是哪一只手?

师:你的右手能干什么?你的左手能干什么?

师小结: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靠近左手这边的是左边,靠近右手这边的就是右边。

(2)说说身体上和身边的左右。

师:那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哪些也像我们的手一样是一左一右的是一对好朋友呢?

(左眼、右眼、左耳、右耳……)

师:那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呢?

师:想一想,你的左边还有什么?右边还有什么?

(左边有电脑,右边有窗户……)

(3)听口令做游戏

师:哇,你们的眼睛真亮,找到了这么多左边和右边的东西,那现在我们就和身体上的左右玩个游戏吧。

举起你的左手,举起你的右手。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左手摸左脚,右手摸右脚;左手摸右耳朵,右手摸左耳朵。(速度由慢到快)

2、在操作中区分左右。

操作活动:左右手

师:“你们做得真好,这里有一位小朋友用左手和右手做了很多动作,他想请你们猜猜,这些动作分别是哪只手做出来的?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左、右手伸指、握拳等不同动作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图片,判断出图片上的手势是左手做出的还是右手做出,并将图片按左手、右手归类摆放。

(1)出示手势图,辨别前四张。

师:先看第一排,看看第一张是哪只手做出来的动作?你是怎么知道的?(模仿图片上的手势动作来区分左右)

那老师就把左手做出来的动作放到左边,把右手做出来的动作放到右边。

(2)幼儿两人为一组,合作将手势图按左、右手归类摆放。

师:下面还有两排,请小朋友自己动手摆一摆。不过要先听清楚我的要求:“请小朋友两个人合作将左手做出来的动作放在操作板的左边,右手做出来的动作放到操作板的右边。摆好后马上面朝老师坐好,比比看哪一组速度最快。”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验证

师:小朋友的速度都很快,但不知道你们的正确性怎么样?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师:看一看你们做得对吗?做对了就马上用最快的速度把手势图放进盘子里。

3、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初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师:刚才小朋友两个人合作完成得非常出色,现在老师想请你们一个人独自完成任务,你们有信心吗?

(1)听口令摆几何图形

师:同样,听清楚我的要求:请你们听我的口令在操作板上给图形宝宝排排队。

要求:请在操作板的左边摆长方形,操作板的右边摆圆形,长方形的左边摆三角形,圆形的右边摆正方形。摆好的幼儿马上面朝老师坐好。

(2)集体验证

“所有小朋友的眼睛看着大屏幕,我们看看自己摆得正确吗?”教师点击课件,集体验证。

(3)答题竞赛:老师报题,幼儿抢答。

从左边开始数,第三个是什么图形?从右边开始数,第三个是什么图形?从左边开始数,第一个图形是什么?从右边开始数,第四个是什么?正方形在哪里?还可以怎么说呢?操作板的左边有什么图形?右边有什么图形?

4、在游戏中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1)那现在请小朋友将操作板转一下(180°),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操作板的左边有谁?操作板的右边有谁?三角形变到哪里去啦?为什么?(方向不同,位置就不同。)

(2)游戏

师:现在我请每个小朋友拿一张图形宝宝,每一组的四个人合作,按大屏幕上的队伍站好,听到我喊“立正”,就要马上站好,眼睛看着我。

“看看你的左边有谁,右边有谁?你是从左边开始数的第几个,从右边开始数的第几个。”师随意问一两个幼儿自己所处的位置,然后进行游戏。

A、从左边开始数第二个小朋友蹲下,从右边开始数第一个小朋友往前走一步,从左边开始数第三个小朋友举起手,从右边开始数第四个小朋友向后走一步。

B、现在请所有小朋友向后转,面对着客人老师,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5、联系实际,结束活动。

正确认识左右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比如,上下楼梯我们要靠右边走,在马路上我们也要靠右边走。

篇2:数学左右教案

设计意图:

有一天,班上有个小朋友跑来问我:“老师,我转个身,为什么右边改变了个位置?”这促使我分析有关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发现幼儿已有初步的左右的意识。为了让幼儿初步掌握“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我设计了以游戏为主的整个活动方案。我先以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接着和幼儿互动,区别左右手、左右脚等。并利用大班幼儿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开展分组比赛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初步掌握“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整个活动贯彻《纲要》中所说,“幼儿园的教学应以游戏为主要向导,孩子在游戏中得以不同发展和提高”。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

2.发展幼儿的自身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3.愿意与同伴交流,使幼儿积极参与到游戏中。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

活动难点:

让幼儿区分自己的左边和右边。

活动准备:

1.手环、小蝴蝶人手一个,小苹果、小红花若干;

2.铅笔、操作卡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让幼儿猜谜语引起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好,现在我们来玩猜谜语的游戏,好吗?谜语的谜面是:“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树叶不开花。从早到晚不讲话,写字画画不离它。”请大家动脑筋想想是什么?(提问个别幼儿后,教师小结谜底是:小手)

2.引导幼儿区别自己身体的左右。

(1)教师教小朋友区别左、右手。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只手,能做很多事情,你们知道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今天老师教小朋友分清左手和右手,请小朋友把吃饭时拿勺子的手举起来招招手,吃饭时拿碗的手放在胸前摇一摇。再请小朋友把写字、画画时拿笔的举起来握拳头,把按纸的手托在下面。教师告诉小朋友拿勺子、拿笔的手是右手,拿碗的手、写字画画时按纸的手是左手。请小朋友区分左手、右手。

(2)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颜色的手环,把手环戴在右手。引导小朋友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做“美猴王照镜子”动作。教师小结:戴手环的这只是右手。摇摇手的是左手。

(3)引导幼儿区分自身还有什么可以左、右的。

教师:我们的身上除了左手、右手,还有什么也分左、右的?引导幼儿区分左、右脚,左、右腿,左、右肩,左、右耳,左、右眼……等。教师小结:我们的身上除了左手、右手,还有脚也分左、右脚,腿分左、右腿,肩膀左、右肩,耳朵左、右耳,眼睛左、右眼。右手的这边是右边,左手的这边是左边。

3.引导幼儿感知左、右边。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听老师的指挥做动作,看谁做得有对又快,好吗?

举起你的右手;举起你的左手抬起你的右脚;抬起你的左脚;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右耳朵;用你的左手拉你的左耳朵。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左腿;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右膝盖;用你的左手(捂住右眼或左眼、摸摸左耳朵、右耳朵)。

教师小结:小朋友真棒,右手的这边是右边,左手的这边是左边。

请小朋友看看自己两边,你的右边是谁?左边是谁?(提问个别幼儿)

4.游戏:“蝴蝶飞飞”

教师发给每位幼儿一只纸蝴蝶,全体幼儿边抖动蝴蝶边念“蝴蝶蝴蝶飞飞”,表示蝴蝶在飞,当教师说:“蝴蝶停在某部位时”,幼儿就把蝴蝶停放在某部位上,看谁放得对又快,还可以请幼儿把蝴蝶放在其他部位或你的左边、你的右边,你左边的小朋友的头上,你右边的小朋友的肩膀上等。(附游戏规则:幼儿边念“蝴蝶蝴蝶飞飞”边抖动蝴蝶,表示蝴蝶在飞,当教师说:“蝴蝶停在某部位时”,幼儿就把蝴蝶停放在某部位上,看谁放得对又快。)

5.竞赛游戏:“听口令”我说你做的游戏。

幼儿游戏时以对又快比较少幼儿错的组为胜。

6.幼儿操作活动:

教师:小朋友都很棒,能区分左右了,现在请小朋友来给小女孩的左手上画上一朵花,给小男孩的右手上画上一个气球,然后请他们和我们一起玩竞赛游戏,好吗?

7.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活动中,我先以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接着和幼儿互动,区别左右手、左右脚等。并利用大班幼儿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开展分组比赛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初步掌握“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最后让幼儿操作给小女孩的左边画花,小男孩的右边画气球,让幼儿改变移到别人的身上区别左右。整个活动贯彻《纲要》中所说,“幼儿园的教学应以游戏为主要向导,孩子在游戏中得以不同发展和提高”,我提供了大量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知识。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度过,幼儿对整个活动有很高的兴趣,并初步掌握“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但由于我在刚开始组织活动中显得有点慢,后面的游戏:“蝴蝶飞飞”和“听口令”我说你做的游戏。组织的有点急促了,没有明确指导孩子改正错误的方位。第二个环节时没有更加深入地引导幼儿认识左、右两边可以区分左右的器官。应该在右边的器官贴上记号幼儿更加直接容易记住左右的概念,操作部分中可以让孩子在小女孩的左边画上喜欢的花等小礼物。在小男孩的右边画上喜欢的气球等小礼物。以后在组织各个活动中我会注意到这一点。活动的最后还可以增加一个活动延伸歌表演《左右》。

篇3:数学左右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并能较迅速地做出判断和反应。

2.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分清左右的光盘。

活动过程

(一)、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

1.提问:我们都有两只手,一只左手,一只右手。请小朋友想一想那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

2.让幼儿知道拿笔写字、画画的是右手,另一只是左手。

3.游戏“找一找”,区分左边、右边。

教师发出指令,幼儿按照指令做出判断。如:左手、左眼、右腿、右耳。

4.小结:每个人都有做、右手,靠左手的一边叫左边,靠右手的一边叫右边。

(二)、巩固幼儿对左右的识别,并能较迅速地做出判断

1.游戏“看谁做的对”。

教师说,幼儿做。如“举起你的右手”,“右脚剁一剁,左脚抬起来”,“右手摸摸左耳朵”等。

2.歌表演“分清左右”,学习跟着音乐的节奏迅速准确地分清左右。

(三)、活动延伸

教师与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让幼儿练习区分左和右。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师幼互动较好,大部分幼儿通过游戏以能识别左右,并能较迅速地做出判断,只有三四个幼儿反应比较迟缓,应在日常活动中督促他们多加练习。

篇4:数学左右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10《左右》。

二、教学准备:

课件、节奏音乐。

三、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左右》《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学生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及学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理解“左右”,进一步通过对物体位置关系的探索,发展空间观念。

(三)学习目标:

1、能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体验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三)重、难点

重点:在具体情境中,正确理解左右的含义。

难点:运用左右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教学流程

1.通过猜谜语,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树叶不开花。从早到晚不讲话,写字画画不离它。猜一猜是什么?

回答:双手。

2.区别自己身体的左右

(1)区别左右手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双手,想一想左手和右手分别都能做些什么。

提问:

①同学们每天写字画画用的是哪只手?举起来挥一挥手。

②你在做什么事情时需要用到右手?做什么事情时需要用到左手?

③请小朋友把你的左手伸出来摇一摇。

总结: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在一起合作能完成许多事情

(2)认识左右

提问:

我们的身上除了左手右手,还有什么也分左右的?

鼓励幼儿尝试区分左右脚、左右眼睛、左右耳朵。

小结:在左手的一边是左边,右手的一边是右边。

3.游戏:我说你做

举起你的右手;举起你的左手

抬起你的右脚;抬起你的左脚

用你的右手拉你的右耳朵;用你的左手拉你的左耳朵

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左眼睛;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右眼睛

4.巩固练习

(1)按要求摆学具。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摆一摆,从左往右依次为:铅笔、尺子、小刀、橡皮、铅笔盒,并回答问题:尺子的左边有,右边有();尺子在()的左边,在()的右边。

(2)联系实际生活。

提问:请小朋友看看自己身边,请问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鼓励幼儿改变自己站的方位,区分左右。

5.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请和大家一起分享。

你认为什么是“左”?什么是“右”?

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左右?

篇5:数学左右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左和右,体会左、右的相对性.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2.不断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3.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办事效率.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上下楼规则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教学难点

体会左和右的相对性.

教学设计

一、初步认识左和右.

(一)活动一:认识汉字.

1.教师:老师早知道你们没上学的时候就认识好多的字,对不对?

出示汉字:左右

2.教师:谁认识?都谁认识左和右?把手举得高高的.

3.教师:你们真棒!那么多同学都认识!你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那只手呢?你用右手做什么?

(二)活动二:通过左和右介绍自己

1.教师提问:谁能把你的手举得高高的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哪是你的左手,哪是你的右手?你的左手和右手可以帮你做什么?

2.教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你的身上还有没有这样成对的好朋友,想不想向同学们介绍介绍?(眼、耳、脚……)

(三)活动三:找朋友游戏.

1.教师:我们的身上有那么多的好朋友,下面咱们就来找一找这些好朋友,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

2.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我一说左手,你立刻把左手举起来,一说左腿立刻指左腿,说哪指哪,看谁反应最快,指得最准确.

3.放“找朋友”的音乐,慢到快,由有规律到无规律:右手、左手、左腿、右腿、右肩、左手(空)摸左耳,右手(空)摸左耳……

(四)活动四:找位置.

教师过渡语:爱吃水果吧?桌面上每个袋子里都装了一些水果,轻轻倒出来.

1.看见什么了?

2.请像我这样摆上三种水果.(苹果、桔子、梨)

教师提问:最左边是什么?最右边是什么?

3.拿出香蕉,把香蕉和苹果挨着,放在苹果的右边.再拿出西瓜,西瓜和梨挨着,你们说放在哪儿?桔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4.盖住三个水果贴在右边,告诉学生从右数梨是第四个,能猜猜白纸后面藏着几个水果?为什么?现在一共有几种水果?

(五)活动五:找同学家.

教师过渡语:左和右的用处太大了,你们看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1.出示图片:找朋友

教师:小龙到好伙伴小明家去玩.只知小明家在左边,到底是几号呢?他犯难了,你们能不能帮帮他?

二、进一步认识左和右,使学生明白左和右是相对的.

(一)活动一:讨论.

1.指定学生和老师一起玩.

2.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右边正好反着,到底谁做错了?

3.把你们的右手举起来,判断一下我们俩谁做得对?

4.怎么办?

教师:由于老师与你们站的方向是相对的,所以咱们的右手刚好相反.(玩拍手游戏.)

(二)活动二:帮一帮.

1.出示图片:上学路口

教师:小明上一年级了,他想我都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我要自己去上学,于是,妈妈欣然同意了,妈妈把上学的路线告诉了小明.到了路口,可把小明难住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2.找人来指一指.像小明这样站好指右边.

(三)活动三:上下楼梯.

1.出示图片:少年宫

1.教师提问:这些小朋友是靠右边走的吗?

2.展开讨论.

3.学生体验.五人模仿上楼,五人模仿下楼.想想靠哪边走.中途停.

(1)老师提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老师提问:(亲自体验上下楼的同学)你们是靠右走的吗?

那你的右边怎么一会儿在这边,一会儿又在那边呢?

4.除了在楼道里行走时我们要靠右行之外,还有干什么的时候我们也需要靠右?

(四)活动四:找球.

游戏规则:找一个同学被蒙上眼睛,再找一个同学拿好奖品站在教室的某一个位置,游戏开始,全体同学开始告诉被蒙眼睛同学的行走路线,如果你们把行走路线告诉得特别清楚,他就能找到球,我就把球送给你们.

三、小结.

你喜欢上这节课吗?为什么?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活动中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领会左右的意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认识左右

(一)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左右吗?哪是左,哪是右?

1.学生:左右手;左右眼;我写字的手是右手.……

2.引入课题:你们说的真好,说明你们对左右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左右.

教师板书:左右

(二)在游戏中初步认识左右

教师:我们来一起做个游戏好不好?

1.游戏(师说生做)

(1)请举起你的左手,右手

(2)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做?(指名做:举左手、右手、左手摸左耳、左手摸右耳)

(3)快请你们看一看挨着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2.教师提问:不知你们看出没有,这个同学怎么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呢?

二、活动二:动手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左右)

(一)情境引入

今天,一些同学要去看电影,他们准备带上一些水果,我们快看看他们都带了哪些水果,并把水果摆整齐.(小组拿出水果图片)

(二)老师说,小组合作摆.

1.中间摆一个梨,梨的左边摆一个苹果,梨的右边摆一个草莓,在这三个水果的最右边摆一根香蕉.

(1)出示图片:水果图片1

2.桃子摆在从左数的第二个.

(1)出示图片:水果图片2

(2)观察这五个水果的左右的位置,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3.把糖摆在梨的左边(体验不同的摆法)

(1)出示图片:水果图片3

(2)出示图片:水果图片4

(3)出示图片:水果图片5

4.讨论:为什么这三种摆法都对?

(三)练习

1.教师:观察你座位的左边都有谁?右边都有谁?

2.自由活动

还有一块饼干,请你们把饼干摆个位置,摆好后说一说饼干的位置在哪.

三、活动三:在生活中进一步认识左右,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一)出示图片:找朋友

1.教师:我们帮同学们整理好水果,准备出发了,可是一检查还少小明没有来,于是

就派小刚去请,但小刚却忘记小明家是几号房间了,只知道是在一上楼的左边,我们快帮助小刚找一找吧!

2.集体反馈

3.拍一拍、想一想

(1)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左右,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好吗?

(2)拍手游戏

小组两人相对,用自己的右手拍对方同学的右手,用自己的左手拍对方同学的左手.

(3)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4.做一做,动动脑

(1)教师:认识左右,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2)出示图片:练习3

(3)小结:由于方向不同,左右就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作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

下楼时,都要向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按次序走.

(4)出示图片:练习4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你们喜欢这节课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认识左右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帮助,就让我们在生活中去体会吧!

游戏目的

1.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前、后、左、右、上、下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反应能力.

游戏歌词

冰板、冰板,冰冰板板,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骨碌骨碌锤,骨碌骨碌叉,骨碌骨碌一个还剩三,看谁能得大红花.

游戏过程

1.教师介绍拍手游戏的歌词,并教会学生.

2.要求学生根据歌词加上手上的动作.

3.学生以两人为一小组,分组进行表演.

4.选出最好的一组作为班级课间休息的游戏.

篇6:二年级数学简短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以及除法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体会乘法与除法运算意义的区别和联系,会应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小熊开店”(第42~43页)是学生在学习了乘、除法的意义后,进一步学习应用乘法口诀进行除法计算的第一节课。也就是说,从这一节课开始,要求学生摆脱直观操作求商的方法,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结合“小熊开店”的具体情境,把乘法问题与除法问题混编,以便进一步体会乘法与除法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会应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自我评价

1.解决购物中的数学问题,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电脑展示“小熊开店”情境图。)

师:小熊超市开业了,小猴、小猫、小狗相约去买东西。小猴看见了坦克非常喜欢,它想买4辆坦克送给表姐、表哥、好朋友欢欢和自己,可是小猴抓耳挠腮也想不出4辆坦克需要多少钱。

(电脑显示小猴的问题)同学们能帮帮它吗?请在你的练习本上写出来。

(电脑显示:唐老鸭说:“做得对,得一颗星。”)

(由学生自己拿出小星摆在桌子角上。)

指定学生回答,全班交流。

电脑展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

5×4=20(元)

答:四辆坦克需要20元。

(电脑显示:唐老鸭说:“真棒!”)

师:这时小猴从衣兜摸出20元钱,想“20元钱能买几辆坦克”?(电脑显示小猴的问话。)

电脑显示智慧老人说的话:“这个问题要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人小组讨论计算方法,说一说这个问题要平均分什么,怎样分的?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电脑显示:唐老鸭说:“做得对,得一颗星。”)

学生汇报。

电脑展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

20÷5=4(辆)

答:20元买4辆坦克。

(电脑显示:唐老鸭说:“真棒!”)

(电脑显示智慧老人的问话:“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

让几位同学发言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有学生说:“因为4辆坦克20元钱;20元钱就买4辆坦克。”“我想20元里有4个5元,20元就能买4辆坦克。”“我用乘法口诀计算。”对于这些回答都给予肯定及鼓励。再让学生想想:用哪种方法计算除法最简便。

师:从5×4=20(元),20÷5=4(辆)这两个算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在4人小组内说说,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想法,如乘法算式里的积是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商和除数都是乘法算式里的乘数,从而得出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

学生也会很容易发现上面两道题都是用“四五二十”计算,除法问题也用乘法口诀计算等。

师:从上面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知道,计算除法只要想“几乘除数等于被除数”的乘法口诀就可以了。

师:我们帮小猴解决了问题,小猴非常高兴。

(电脑显示:小猴说:“谢谢大家!”)

2.解决小猫的问题,进一步应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

师:下面我们看小猫有什么问题,我们也帮帮它。

(电脑显示小猫的问话:(1)12元钱可以买几个铅笔盒?(2)12元钱可以买几个皮球?)

师:请同学们帮它解决这个问题。在练习本上写出来。

(电脑显示:唐老鸭说:“做对了得两颗星。”)

同桌交流计算方法,并说一说用了哪句口诀。

(电脑出示答案:12÷3=4(个)

答:12元钱买4个皮球。

12÷4=3(个)

答:12元钱买3个铅笔盒。)

师:从上面两个算式中你又发现了什么?(商和除数交换了位置。)

师:我们帮小猫解决了问题,看看小猫说什么?

(电脑显示:小猫说:“太好了,我的宝宝每人可以分到一个皮球了。”)

师:同学们猜猜小猫有几个宝宝?(4个。)

3.解决小狗的问题,感受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的简便性。

小狗拿了24元钱准备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买奖品。它想“买什么东西,正好用完24元钱呢”?

(电脑显示小狗的问话。)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在四人小组内说说买什么东西。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买洋娃娃、皮球、铅笔盒、风筝)。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各能买几个?

(电脑显示:唐老鸭说:“做对了一道,得一颗星。”)

全班交流:电脑展示学生列的算式。

师:(提问)请同学们看看买什么可以买得最多,为什么?买什么买得最少,为什么?如果你是幼儿园老师,你准备买什么?

师:我们来看看小狗怎么说?

(电脑显示:小狗说:“那我就买皮球吧,多奖几个小朋友。”)

师:小猴、小猫、小狗都买好了东西,高高兴兴回家去了。

(电脑显示:唐老鸭说:“你一共得了几颗星?”)

学生统计自己得星的个数。

师:下面的星由老师发给你。

(二)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发展能力,师生共评

1.试一试。

电脑展示数学乐园两组习题。

(1)24÷3=28÷4=20÷5=

14÷7=32÷8=45÷9=

(2)4÷4= 5÷1=3÷3=

4÷1=6÷3=8÷4=

独立完成上面习题。再让学生说一说上面的算式分别用几的口诀求商比较简便。

2.游戏“小鸟回家”。(第43页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掌握游戏规则。(学生佩带自己做的小鸟头饰,黑板上贴着小鸟的家,教师把算式卡片发到学生手中,让他们把卡片贴在对应的家中。)

师:森林里建好了四间屋子,鸟儿们都将有自己的家,它们带着卡片来找自己的新家,现在我们和小鸟一起找。

师:鸟儿们都回到自己家里了吗?

生1:我没有找到。

生2:我没有找到。

师:这两只小鸟为什么不回到自己家里?(向学生展示这两位同学手中的算式。)

师:它们家的门牌号应该是多少?(四八三十二。)

师:看来它们的家确实不在这里。没关系,我们可以帮它们盖一间新家。(在黑板上贴出事先准备好的第五间屋子,将32÷8和32÷4贴在小鸟的房间里。)

师:我们现在来检查它们是否都找对了自己的家。

3.蚂蚁搬家。(电脑显示第43页第2题的情境图。)

让学生看清题意,说说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应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师:这道题同学们既然用除法计算,说明是平均分了,那么这道题平均分的是什么,是怎样分的。(奖励发言好的同学。)

4.数学接力。

每一大组做一组口算题,同桌两位同学合作一道,做完以后传到前面一桌同学,看哪一组首先做完。(奖励获胜组及组员。)

(三)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何感受?(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很简便。)

师:你一共得了几颗星。

家庭作业:你的身边有哪些除法问题,记录下来并解决这些问题,如果现在还解决不了,就存进问题银行。

篇7:二年级数学简短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有余数的除法,课本第39页。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弄清“余数”概念。

难点:理解余数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

学具;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国庆节,飞行大队举行了一次飞行表演(课件演示)

师:飞行员叔叔的表演精彩吗?

师:飞行员员除了有强健的身体,还有渊博的文化知识,他们知道二(3)班的同学个个

都非常聪明,出了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

二、自主探究

出示第一个问题。

同学们能独立列式计算吗?

教师指名列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

出示第二个问题。

请同学们用小棒表示飞机摆一摆,看看可以分成几组?

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出示第三个问题。

请同学们把15根小棒分成5组,看看每组有几架飞机?

教师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出示第四小题。

请同学们继续用小棒来摆一

摆,老师看看谁能出色的完成这个任务。

完成后,教师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交代写法,帮助学生认识余数。交代读法。

议一议:

剩下的3架飞机还能再分吗?余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实践应用

今天,飞行员叔叔出的四道难题,同学们完成得非常好,同学们能不能用解答这四道题的方法来解答其它的题呢?

出示第一道练习题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在课堂练习本上。

出示第二道练习题

师:同学们能独立完成这道题吗?

篇8:七年级数学精选教案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等概念的区别.

2.理解射线及其端点、线段及其端点、延长线等概念.

3.掌握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对学生继续进行几何语言和识图能力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几何语句.准确区别直线、射线和线段等几种几何图形.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射线、线段的概念、性质、画法的教学,使学生体验到从实践到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的认识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践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勤于动脑,敢于实践的良好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射线、线段的具体实例体验形象美;通过射线、线段的图形体验几何中的对称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学:直观演示、阅读理解与尝试指导相结合.

2.学生学法:以直观形象来理解概念,以动手操作体会画法及性质的比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线段、射线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二)难点

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三)疑点

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四)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小组内的讨论,针对直线、射线的概念、图形性质进行对比归类,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从而解决三者的区别与联系这一疑、难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软盘)、直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知识,阅读书本相应段落、自己动手操作等,使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射线、线段的概念、表示、画法等.

2.通过反馈练习,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本节课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射线、直线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及与直线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画图题,增强对知识点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二)整体感知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发现的模式进行教学,再辅以练习巩固.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直线的实例,上节我们也举出了很多实例.我们知道,直线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手电筒或探照灯射出的光束,只向一个方向延伸(可用电脑显示),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一种新的几何图形—射线.

板书课题:

[板书] 1.2 射线、线段

探索新知

1.射线的概念

师:通过演示,我们发现射线向一方延伸.其实,它是直线的一部分,我们给它一个定义(板书射线的定义).

[板书]射线: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这个点叫做射线的端点.

如图1,直线 上的一点 和它一旁的部分就是一条射线,点 就是这条射线的端点.

图1

【教法说明】线,教师可更形象地解释:“射线”就是像手电筒或探照灯“射”出的光束一样,因此,取名“射线”.这样可使意义与名词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对此印象深刻.对于定义只简单提一下;不作发挥,并告诉学生:我们以后还要学很多图形的定义.

2.射线的表示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13页,射线的表示方法这一自然段,并在练习本上表示一条射线,并注意射线的表示方法中应注意什么.

【教法说明】学生看书能看懂的问题,教师就给学生一个机会,让学生自己支配自己,而不是由教师牵着鼻子走.

学生看书后回答射线的表示方法,教师演示画出图形.

(1)用射线的端点和射线上的另一点表示,但端点字母要写在前面.如图2,记作:射线 .

图2

(2)射线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图3: 记作射线 .注意“射线”两个字要写在 的前面.

反馈练习:〈出示投影1〉

如图3:射线 与射线 是同一条射线吗?射线 与射线 是同一条射线吗?射线 与射线 是同一条射线吗?

图3

【教法说明】通过以上练习,强调射线的方向性.端点相同,方向相同的射线才是同一条射线.

3.射线的画法

由学生看书后,在练习本上练习画图,找同学到黑板上画一条射线并表示出来.由学生说出画射线的要领.如图,画射线 一要画出射线端点 ;二要画出射线经过点 ,并向 一旁延伸的情况.请同学们说出:射线 与射线 的端点,并画出这两条射线.

4.线段的概念

教师由射线定义引出线段定义,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射线.我们研究了其表示方法,画法.那么,在直线上取两点又该怎么样呢?画出图形 .

我们叫这两点间的部分为线段.(板书定义)

[板书]线段: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点叫做线段的端点.如:长方体、正方体的棱等就是线段.

【教法说明】介绍线段定义后,可让同学们说出我们周围线段的实例,以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想像力.同时,也帮助理解线段的概念.

5.线段的表示方法

师:像直线和射线一样,线段也有两种表示法.你能依照直线和射线的表示方法,试着说出线段的两种表示方法吗?

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最后得出线段的两种表示方法:如图4, 、为端点的线段,可以记作线段 或线段 ;也可以记作线段 .

图4

【教法说明】有直线、射线表示方法的基础,对线段的表示方法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教师不必强加给他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出其表示方法,体会其中的成就感.教学中一定注意,只要是学生自己能够理解、能够通过自身垢体会悟出的知识,教师就不要一味地“灌”,要使学生学会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思考:线段 和线段 是同一条线段吗?

6.线段的画法

学生自己画线段,体会其画法,总结画线段的要领.

学生活动:在练习上画线段,同桌讨论画线段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归纳注意问题.

(1)画线段时,要画出两个端点之间的部分,不要画出向任何一方延伸的情况.(在这里可提问学生为什么.学生回答会说出:向两方延伸则成了直线,向一方延伸则成了射线.定会领略出射线、直线、线段的区别.)

(2)以后我们说“连结 ”就是指画以 、为端点的线段.说明:“连结”是几何的专用名词,专指画出两点间的线段的意思.

7.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师:上节我们研究了直线的有关问题,这节我们又研究了射线和线段,通过我们的学习,你能试着总结一下直线、射线、线段三者的区别与联系吗?

学生活动:同桌间相互讨论,在练习本上小结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教法说明】学生总结一定不会有层次,但要放手让他们讨论,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的方法.这也是学习几何中常用的方法,对一些概念、图形性质等往往需要对比归类,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从开始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对比的学习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

联系:射线、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是直线的有限部分.

区别:直线无端点,长度无限,向两方无限延伸.射线只有一个端点,长度无限,向一方无限延伸.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有限.

反馈练习(投影出示)

【教法说明】对于练习中的第1题要让学生把图形和几何的语句统一起来;第2题也可问以 为端点有几条射线;第3题要注意所填的词应恰当.

(四)总结、扩展

由学生填写下表,归纳本节知识点.

八、布置作业

看本节所讲内容,预习下节内容.

篇9:六年级数学简短教案精选

教材说明

综合应用“合理存款”是在完成了第六单元“百分数”的教学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巩固对储蓄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以及国债利率的有关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了解教育储蓄、国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

“合理存款”活动共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 明确问题。

本活动主要围绕:“妈妈要存款一万元,供儿子六年后上大学用,怎样存款收益?”这一问题展开的。该问题中蕴含着几个很关键的信息:本金、可存款年限以及资金用途。

2. 收集信息。

明确问题后,需要收集与该问题相关的信息。教材中呈现了通过去银行咨询以及查阅相关规定的方式获得的信息:(1)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包括定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活期利率等。(2)教育储蓄存款免征存款利息所得税,它可存的期限以及相应利率。(3)国债也是免征利息所得税,有三年期和五年期的……

3. 设计方案。

根据上述收集到的信息,让学生设计具体的储蓄存款方案。定期储蓄存款的方案可填在第111页第一张表格中。其他存款方案,如教育储蓄存款方案以及买国债的方案可填在第二张表格中。每一个具体方案都要求明确填出存期、到期利息、利息税以及到期收入等信息。

4. 选择方案。

从上述各种可行的方案中选取收益,即化的方案进行合理存款,并计算出到期后总共的收入。

教学建议

1. 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2. 本活动涉及的调查与收集信息工作,老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话以及银行咨询等多种渠道获得人民币储蓄、教育储蓄以及国债的利率和相关规定。

3. 课堂教学时,老师可结合要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活动中存款的本金、可存期限以及这笔存款的用途。这可以促使学生整理信息时更有针对性,特别是为设计教育储蓄存款方案提供合理的理由。

4. 在明确学生已经收集到必需的信息之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设计方案。教材第一张表格中给定期储蓄存款方案预留了三行,实际上学生在具体设计时可能不仅仅只有三种,如一年期存6次,二年期存3次,三年期存2次,先存五年期再存一年期……多种方案。老师对学生设计的不同方案要恰当的给予鼓励,不能不加指导让学生盲目地停留在对定期储蓄存款方案的罗列中。

5. 在对教育储蓄和国债方案的设计之前,建议老师先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和明确收集来的育储蓄和国债的相关信息与规定。例如:(1)发行的凭证式一期国债,三年期利率为3.14%,五年期利率为3.49%。(2)一年期、三年期教育储蓄按开户日同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六年期按五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教育储蓄储户凭存折和学校提供的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学生身份证明(以下简称“证明”)一次支取本金和利息,每份“证明”只享受一次优惠。

6. 教师启发学生通过讨论逐步认识到,由于教育储蓄和国债都免征利息税,所以相对同期的定期存款,它们的收益会相对较高。但由于国债和教育储蓄对存期和提取具有一定地限制,所以为了实现本笔存款收益化,可能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1)教育储蓄存六年。(2)先买三年期国债,到期后再买三年期国债。(3)先买三年期国债,到期后再存三年期教育储蓄。(4)先买五年期国债,到期后再存一年期教育储蓄。在连续存款的方案中,连续存款时仍然只存本金一万元,不包括已经获得的利息(具体见下表)。

1. 教师请各组同学选派代表,交流本小组选择的收益的方案,并具体算出到期的收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活动在设计方案时国债利率均以20发行的凭证式一期国债的年限和利率为准,教育储蓄也以当前的规定和利率为准。实际上,国债以及教育储蓄的利率在不同时期可能会有所调整,但无论利率如何变化,方案设计的思路是一致的。教学时老师可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具体的调整。

2. 教师在与全班同学共同反馈结果后,还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如果自己有钱,想怎样投资,理由是什么,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

篇10:七年级数学精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和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3.初步认识对立统一的规律。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了解的意义,理解的代数定义与几何定义的一致性.难点是多重符号的化简.“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中的“只有”指的是除了符号不同以外完全相同(也就是下节课要学的绝对值相同)。不能理解为只要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就互为。另外,“0的是0”也是定义的一部分。数a的是-a”,应该明确的是-a不一定是正数,a不一定是正数。重符号的化简,如果一个正数前面有偶数个“-”号,可以把“-”号一起去掉;一个正数前面有奇数个“-”号,则化简符号后只剩一个“-”号。

二、知识结构

的定义 的性质及其判定 的应用

三、教法建议

这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互为的概念。

由于教材先讲,后讲绝对值,所以的定义只是形式上的描述,主要通过的几何意义理解的概念。教学中建议,直接给出的几何定义,通过实例了解求一个数的的方法。按着数轴————绝对值的顺序教学,可充分利用数轴使数与形更好地结合起来。

四、的相关知识

1.的意义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如-与1999互为。

(2)从数轴上看,位于原点两旁,且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点所表示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如5与-5是互为。

(3)0的是0。也只有0的是它的本身。

(4)是表示两个数的相互关系,不能单独存在。

2.的表示

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就成为原数的。若 表示一个有理数,则 的表示为- 。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仍与原数相联系同。例如,+7=7,特别地,+0=0,-0=0。

3.的特性

若 互为,则 ,反之若 ,则 互为。

4.多重符号化简

(1)的意义是简化多重符号的依据。如是-1的,而-1的为+1,所以。

(2)多重符号化简的结果是由“-”号的个数决定的。如果“-”号是奇数个,则

果为负;如果是偶然数个,则结果为正。可简写为“奇负偶正”。

例如, 。由此可见,化简一个数就是把多重符号化成单一符号,若结果是“+”号,一般省略不写。

(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互为的几何意义.

2.掌握:给出一个数能求出它的.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会利用数轴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解释的几何意义,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通过求一个数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对应、统一规律.

(四)美育渗透点

1.通过求一个数的知道任何一个数都有它的,学生会进一步领略到数的完整美.

2.通过简化一个数的符号,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利用引导发现法,教师注意过渡导语 的设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生学法: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练习反馈→总结.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求已知数的.

2.难点:根据的意义化简符号.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学生演示,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得出的概念,教师出示投影,学生以多种形式练习反馈.

七、教学步骤

(一)探索新知,导入 新课

1.互为的概念的引出

演示活动:要一个学生向前走5步,向后走5步.

提出问题“如果向前为正,向前走5步,向后走5步各记作什么?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口答,即向前走5步记作+5;向后走5步记作-5步.

[板书]

+5,-5

师:这位同学两次行走的距离都是5步,但两次的方向相反,这就决定这两个数的符号不同,像这样的两个数叫做互为.

[板书]2.3

【教法说明】由于有了正负数的学习,进行以上演示,学生们非常容易地得出+5,-5两数,并能根据演示过程体会出这两个数的联系与区别,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获得了知识,认识了互为.

师:画一数轴,在数轴上任意标出两点,使这两点表示的数互为(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练)

师:这样的两个数即互为,你能试述具备什么特点的两数是互为?(学生讨论后举手回答)

[板书]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其中一个叫另一个的.

【教法说明】在演示活动后,已出现了+5,-5这两个数,教师及时阐明它们就是互为的两数,这时不急于总结互为的概念,而是又提供了一个学生体会概念的机—利用数轴任找一组互为的两数,先观察在数轴上表示这两个数的点的位置关系,再观察两个数本身的特点.更形象直观地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的概念.

2.理解概念

(出示投影1)

判断:(1)-5是5的( )

(2)5是-5的( )

(3)与互为

(4)-5是( )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

【教法说明】对概念的理解不是单纯地强调,根据学生判断的结果加深对“互为”的理解,提高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0的是0.

(出示投影2)

1.在前面画的数轴上任意标出4个数,并标出它们的.

2.分别说出9,-7,0,-0.2的.

3.指出-2.4,,-1.7,1各是什么数的?

4.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1题同桌互相订正,2、3题抢答.

【教法说明】1题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的概念,让学生深知:在数轴上,原点两旁,离开原点相等距离的两个点,所表示的两个数互为.2、3、4题是对的概念的直接运用,由特殊的数到一般的字母,紧扣“只有符号不同的两数即互为”这一概念,又得出一个非常代数性的结论“的是.”

[板书]a的是-a.

师:的是,可表示任意数—正数、负数、0,求任意一个数的就可以在这个数前加一个“-”号.

提出问题:若把分别换成+5,-7,0时,这些数的怎样表示?

.

.

.

提出问题:前面加“-”号表示的,-(+1.1)表示什么?-(-7)呢,-(-9.8)呢?它们的结果应是多少?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回答.

【教法说明】利用的概念化简符号是这节课的难点.这一环节,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及时提问:“既然的是,那么+5,7,0的怎样表示呢?”学生的思维由一般再引到特殊能答出-(+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

1.是______________的,.

2.是_____________的,.

3.是_____________的,.

4.是_____________的,.

学生活动:思考后口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在一个数前面加上“-”号表示求这个数的,如果在这些数前面加上“+”号呢?

[板书]

如:

篇11:七年级数学精选教案

教学设计思路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回顾与反思前三章所学内容,领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知识结构及主要知识点,侧重对重点知识内容、数学思想和方法、思维策略的总结与反思,再通过练习巩固这些知识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对前三章所学知识作一次系统整理,系统地把握这三章的知识要点;

通过回顾与反思这三章所学内容,领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深化一步,以有利于掌握;

发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概括整理能力;

进一步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逐张复习每张的知识要点,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知识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这三章的重点内容;

难点是能灵活利用这三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引导、小组讨论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每一章的知识结构及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每一章的知识点。

篇12:七年级数学精选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

难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I小时完成全

部工作量的多少?

2.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完成

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3.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授

阅读教科书第18页中的问题6。

分析:1.这是一个程问题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 已知:制作一块广告牌,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做要6天。

2.怎样用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等量关系是:师傅做的工作量+徒弟做的工作量=1)

[先要求出师傅与徒弟各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

两人的工效已知,因此要先求他们各自所做的天数,因此,设师傅做了x天,则徒弟做(x+1)天,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解方程得 x=2

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 ,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

所以他们两人完成的工作量相同,因此每人各得225元。

三、巩固练习

一件工作,甲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

由甲独做10小时;

请你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例如 (1)剩下的乙独做要几小时完成?

(2)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四、小结

1.本节课主要分析了工作问题中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

间的关系,即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2.解题时要全面审题,寻找全部工作,单独完成工作量和合作完成工作量的一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五、作业

教科书习题6.3.3第1、2题。

篇13:六年级数学简短教案精选

一、注重指导学生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1、指导学生巧复习

数学学习中概念,公式,计算等等是很枯燥的。俗话说:“熟能生巧。”良好的复习方法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利用一切有效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知识和技能。教师指导复习时要做到四点:第一是定调。给出复习“导引单”,学生依“纲”复习,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第二是给法。对复习方法给予具体指导。善于抓住重点组织复习。第三是树靶。对复习中的疑难问题展开辨论,审视真伪。第四是立样。对辨论的结果给出是与否的肯定回答,澄清模糊认识,树立正确观点。

2、指导学生定好学习计划

复习前,教师应当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和小学数学复习指导说明,让学生明确毕业考试的方向、内容和题形,明确复习内容,指导学生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复习进度。这样让学生心中有谱,克服盲目性,积极的投入到复习中去。

首先我们用一半的时间指导学生复习课本的内容,重在复习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考点和疑点。方法是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复习相结合。学生在复习中注重查漏补缺,教师注重解疑和检查。在复习中注重发现学生在综合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对知识的运用的能力。并要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补缺补差,把遗漏点降到最低。然后用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阶段复习,把内容相关的单元内容分项复习。比如:数的复习,几何知识的复习等等。结合不同的复习内容。确定不同的复习重点难点 分类整理、梳理,强化复习的系统性。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对其内在联系的把握,便于融合贯通。做到梳理--训练--拓展,有序发展,真正提高复习的效果。最后用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综合复习,,各种题型,等等全面开展训练.在每一次综合复习中学生的能力呈现螺旋上升状态.

3. 指导学生摸索技巧与规律,提高能力

能力测试是现代数学测试的主要方面,如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定期做一些计算练习及创新练习。知道学生抓住解题的关键条件及应用题中的数学关系,归纳出规律和方法;指导学生排除障碍;对一些看似复杂的难题,引导学生斩枝去叶,找出其核心部分,更快,更准地对题意进行理解,从而有效地完成规定的答题。在这一过程中,提醒学生切勿死记硬背,重在开阔视野,培养实践能力,摸索技巧与规律。

二. 注重研究教法,让复习省时、高效

1 . 准确处理好集中教学与精讲的关系

“集中教学是强化教学,它集中思想、集中时间、集中一切手段与方法,创造环境与条件,突破难点,带动全面”。根据这一原则,我觉得应该摆脱原有知识体系的束缚,打破原有知识结构,重新调整、编辑知识体系,将那些基础知识重新编排、重新组合。通过超前集中、随机集中、综中,以及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综合等一系列双边活动使知识点、热点、重点具体化。这即夯实了基础,突出了重点,又给了学生新的感受。

精讲是指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引导,尤其是针对前面的自主复习活动和讨论过程中思而不解或有误的问题进行讲解,目的在于扫除学生的学习障碍,指引学习的途径,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复习中选择一些恰当、新视觉、最能体现复习内容本质特征、唤起学生思维灵感而引起思维共鸣的例题而施教,达到温故而知新。择例时要做到“三性”。一是准确性;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谨防过深或过偏而加重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二是典范性:体现重要知识点,其有“范例”作用;三是综合性:体现各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解题能力。一般而言,复习时应精选学生平时漏缺的知识,精选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精选带有关键性、规律性的知识。

2、教师要准备好每一堂课

不管是复习基础知识,还是复习重点,难点及要点;也不管是专题训练,还是试卷评讲,教师都要对所授内容认真分析, 精心准备。教师要在课下仔细钻研教材与新《课程标准》,要把握教材内容,善于提炼和归纳教材的知识要点和训练重点,要把握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对教材的使用,切不可抛开教材,大搞所谓的“标准化训练”,盲目追求学生能力的提高,轻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

3. 精心编排练习题

我们应该把这一点作为重要的一点提出来,我觉得精心编排练习题是实施教学论断和反馈的好办法。要坚持每天布置适量的习题作业,从作业中发现问题,并且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利用课余时间针对问题进行个别纠正,这一方法行之有效。较好地贯彻了“因才施教“,易于操作,效果明显,复习中配以灵活多变的训练,能达到巩固知识、理解规律、强化记忆、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首先在训练的内容上要活。要选择内容新颖、规律隐藏、思路灵活的习题训练,创造新的思维意境。其次,在训练层次上要活。采取巩固训练、模仿训练、变式训练和综合训练等灵活方式。再次在训练形式上要活。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尽可能覆盖知识点、网络知识线、扩大知识面,增强应变能力。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寻找多种解题途径,择其精要解题方法,逐步提离学生的创新能力。练习题不在于多,一道好的题目,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里指的练习题也不仅仅指动笔的书面作业题,还包括动口的讨论题和动手的实践操作题等。要在众多的复习资料中挑选和重心组织质量高、针对性较强的题目(题组),要重视根据教学实际和当前的教改形势创造设计一些新颖的题目。

4,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复习,及时评价

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各异、互助评价,开展争辨。这样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在进行阶段性复习时,结合每一单元的内容进行专项训练,采用自主复习的形式,反复巩固基础知识,强化运用能力,提高解题技巧和解题速度。学生不但可以自己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独立式学习,还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与方式,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和方向。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活动,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

另外,总复习期间,六年级数学组教师在每一节课之前互相研究每节课怎样上,如何组织,采用何种方法,在上完每节课后,要用较少的时间及时交流课堂中的疑难点,处理方法,让教师迅速成长。在学生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开展“四自”活动:自订一本数学改错本,自制一本数学笔记,自办一期数学小报,自出一份期末试卷,并进行交流、评比,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以不断的成功提高复习效果。

总而言之, 采用自主复习的形式,可以让“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能走的走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小学毕业的最后阶段,就象长跑运动员最后的冲刺阶段,教师要及早精心安排,使学生的能量充分的发挥出来,才能得到最满意的结果。

篇14:数学等差数列教案

一、等差数列

1、定义

注:“从第二项起”及

“同一常数”用红色粉笔标注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一)例题与练习

通过练习2和3 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总结又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

(二)新课探究

1、由引入自然的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强调:

① “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f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

an+1―an=d (n≥1) ;h4z+0”6vG

同时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组数列,由学生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1。 9 ,8,7,6,5,4,……;√ d=―1

2。 0。70,0。71,0。72,0。73,0。74……;√ d=0。01

3。 0,0,0,0,0,0,……。; √ d=0

4。 1,2,3,2,3,4,……;×

5。 1,0,1,0,1,……×

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0,>0,第三个数列公差=0

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2、第二个重点部分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在归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我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给出等差数列的首项 ,公差d,由学生研究分组讨论a4 的通项公式。通过总结a4的通项公式由学生猜想a40的通项公式,进而归纳an的通项公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若一等差数列{an }的首项是a1,公差是d,

则据其定义可得:

a2 ― a1 =d 即: a2 =a1 +d

a3 C a2 =d 即: a3 =a2 +d = a1 +2d

a4 C a3 =d 即: a4 =a3 +d = a1 +3d

……

猜想: a40 = a1 +39d

进而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n―1)d

此时指出: 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迭加法:

a2 C a1 =d

a3 C a2 =d

a4 C a3 =d

……

an+1 C an=d

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到 anC a1= (n―1) d即 an= a1+(n―1) d (1)

当n=1时,(1)也成立,

所以对一切n∈N~,上面的公式都成立

因此它就是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在迭加法的证明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利用等差数列概念启发学生写出n―1个等式。

对照已归纳出的通项公式启发学生想出将n―1个等式相加。证出通项公式。

在这里通过该知识点引入迭加法这一数学思想,逐步达到“注重方法,凸现思想” 的教学要求

接着举例说明: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1,公差是2,得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1+(n―1)×2 , 即an=2n―1 以此来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运用

同时要求画出该数列图象,由此说明等差数列是整数n一次函数,其图像是均匀排开的无穷多个孤立点。用函数的思想来研究数列,使数列的性质显现得更加清楚。

(三)应用举例

这一环节是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增强对通项公式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通项公式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1和例2向学生表明: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1、d、n、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例1 (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第30项;第4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在第一问中我添加了计算第30项和第40项以加强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第二问实际上是求正整数解的问题,而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an

例2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 =31,求首项a1与公差d。

在前面例1的基础上将例2当作练习作为对通项公式的巩固

例3 是一个实际建模问题

建造房屋时要设计楼梯,已知某大楼第2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为3米,第三层离地面5。8米,若楼梯设计为等高的16级台阶,问每级台阶高为多少米?

这道题我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注意每级台阶“等高”使学生想到每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构成等差数列,引导学生将该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等差数列:(学生讨论分析,分别演板,教师评析问题。问题可能出现在:项数学生认为是16项,应明确a1为第2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a2表示第一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而第16级台阶离地面高度为a17,可用展示实际楼梯图以化解难点)

设置此题的目的:

1。加强同学们对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数学实际问题引出等差数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再者通过数学实例展示了“从实际问题出发经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最后还原说明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反馈练习

1、小节后的练习中的第1题和第2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目的:使学生熟悉通项公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2、书上例3)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3c,最低一级宽110c,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目的:对学生加强建模思想训练。

3、若数例{an} 是等差数列,若 bn = an ,(为常数)试证明:数列{bn}是等差数列

此题是对学生进行数列问题提高训练,学习如何用定义证明数列问题同时强化了等差数列的概念。

(五)归纳小结 (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强调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n―1) d会知三求一

3.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P114习题3。2第2,6 题

选做题: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 ―24,从第10项开始为正数,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目的:通过分层作业,提高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五、板书设计

在板书中突出本节重点,将强调的地方如定义中,“从第二项起”及“同一常数”等几个字用红色粉笔标注,同时给学生留有作题的地方,整个板书充分体现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篇15:三年级教案数学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的方法,会用乘法、除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熟练正确地口算和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学生阅读教材41页至59页,回顾本单元学的内容。

2.同桌互相交流。

3.汇报:本单元学的内容。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并归纳,板书如下:

两位数乘两位数

口算

笔算:不进位乘法、进位乘法

解决问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58页第1题。

(1)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学生完成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2)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2.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在书上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并选几题说说口算方法,最后师小结。

三、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58页第2题解决问题。

读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得知道哪些条件呢?先讨论再回答。

如何列式?计算结果呢?

独立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交流。

最后全班汇报交流,交流时说出自己的笔算过程。师适时板书。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交流中再次熟悉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练习十三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习十三第4、5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看清问题是什么,根据问题从题中或图中找出数据信息,再列式解答。

4.练习十三第6题。

(1)指导学生收集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2)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

在多种形式的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四、归纳总结

说一说学完这单元你有哪些收获?

篇16:三年级教案数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根据具体情境,能说出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算理。

2.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算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类推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2.经历口算方法的抽象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口算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探究口算方法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口算方法。

难点:口算方法的抽象概括。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质疑引新

1.自主探究,获取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56页主题图。

活动指导:

(1)看图,收集并汇报信息。

(2)组内讨论并汇报: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预设

生1:同学们去游乐园,旋转木马5元,激流勇进10元,过山车12元,登月火箭8元,碰碰车20元。

生2: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需要多少钱?

生3:坐旋转木马每人5元,4人需要多少钱?

2.引入课题。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口算乘法。

操作指导:本板块引入学生熟悉的游乐园场景,引导学生观察游乐园主题图,从主题图中获取信息,从而培养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板块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活动1学习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探究算法,汇报交流。

(1)课件出示教材57页例1。

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需要多少钱?

(2)组内讨论,尝试列式,然后汇报。

①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

②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③这个60是怎样得到的?你能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说一说吗?

④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课件展示学生摆小棒图,组长汇报。

板书:20×3=60(元)。

(4)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小组讨论、交流)

生1:把20×3看成20+20+20来计算。

生2:把20看成2个十,因为2个十×3=6个十,所以20×3=60。

2.小结算法。

方法一根据乘法的意义转化为加法计算。

20+20+20=60

方法二根据数的组成及乘法口诀计算。

2个十×3=6个十20×3=60

3.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题组。

3×7 30×7 300×7

(学生集体说得数)

(2)组织学生讨论。

①口算这三道题,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想一想这三道题该怎样算,说说你的想法。

③在计算这几道题的过程中,你用了哪种方法?

④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该怎样计算呢?

(3)总结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先把整十、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积后,再看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活动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

1.课件出示教材57页例2。

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

2.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自己的计算方法,完成后与同桌交流想法。

(课件出示小棒图)

方法一因为12×3表示3个12相加,所以12×3=12+12+12=36。

方法二把12分成10和2,先算3个10是多少,就是10×3=30,再算3个2是多少,就是2×3=6,因为30+6=36,所以12×3=36。

方法三个位:2×3=6,十位:1×3=3,十位上的3和个位上的6合起来是36。

4.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12×4等于多少。(不建议用加法)

5.师小结: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时,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积,再算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操作指导:本板块的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想法,通过对比算法、研究算理,明确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比较简便。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板块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20×6=

50×3= 40×4=

70×5=

2×7=

20×7=

200×7=

20xx×7=

(2)快速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22×4=

11×8=

12×3=

24×2=

31×2=

21×3=

44×2=

32×3=

2.拓展练习。

( )里应填什么数?填一填。

160=( )×( )=( )×( )=( )×( )

240=( )×( )=( )×( )=( )×( )

板块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预设

生1:我学会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生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有口算方法,那么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有没有口算方法呢?是否需要笔算呢?

2.布置作业。

教材58页1、2、3题。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20×3=60(元) 200×3=600

12×3=36(元) 12×4=48

教学反思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而机械的练习使学生更厌烦,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教材呈现的游乐园主题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素材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有趣味的,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学习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前,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万以内数的组成和百以内加减法。当学生遇到20乘几的时候,学生能计算出积。如:20×3,①把它转化成加法算式计算,即20+20+20=60,②先算2×3=6,再在6的后面添上一个0,就是60。从①里可以看出学生运用了连加,把20×3看成3个20相加。从②里可以看出,学生会计算这类题目,就是说不清算理。于是,我先让学生摆小棒,再思考20里面有几个十,让学生准确地掌握2个十乘3得6个十,也就是60。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如教学语言不够简练,经常重复学生说过的话。在有的学生说不明白算理时,我没有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缺乏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努力改正的。

★ 小学教案数学

★ 中班教案数学

★ 数学数轴教案

★ 数学二年级教案

★ 数学第一课教案

★ 小班教案数学

★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数学正切和余切教案

★ 幼儿园数学主题教案

★ 六年级数学第一周教案

关键词:

专题新闻
  • 新政策措施对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提升能级有何考虑?国家发改委回应
  • 史带财险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791.4万元 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38%
  • 太阳有多大相当于多少个地球 太阳有多大
  • 葡萄酒礼仪(关于葡萄酒礼仪简述)
  • 家居要闻| 红星美凯龙创始人“变身”总经理;慕斯股份延缓生产线募投项目
  • 滴滴、高德被约谈

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Copyright © 2011-2020  亚洲资本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网站:55 16 53 8 @qq.com